王者诞生记:何广智的脱口秀之路与罗永浩的智慧碰撞
近日,脱口秀界迎来了新的“大王”——何广智。在一档播客节目中,他与罗永浩老师深入对谈,分享了自己夺冠后的感受、创作背后的故事,以及鲜为人知的童年经历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。这不仅仅是一场胜利的访谈,更是一次对何广智内心世界的真诚剖析。
夺冠的“假装”与真实的自信
当被问及夺冠后的感受时,何广智坦言,宣布结果的那一刻,他的大脑反而一片空白,整个人是抽离出去的。他感觉真正情绪浓烈的时候,是决赛第一轮讲完或出票的时候,因为那时他已预感到冠军在握。
这一季比赛,很多人觉得他从第一场开始就“志在必得”,但他却透露,其实第一轮是“装的”,因为他内心很心虚。去年,他储备了两年段子,手里还有两套没讲完,所以最有信心;而今年,他只有两篇稿子存货。为了不让别人看出来心虚,他前两期一直在硬撑,假装志在必得,结果“装”着“装”着,大家信了,他也信了,最终撑了下来。
谈及去年的失利,何广智认为是自己“太凌驾于比赛之上”的心态导致了问题。但今年,他学会了调整,即使内心心虚,也通过“自我催眠”和“把大家带进幻觉”的方式,最终走向了冠军宝座。
夺冠那一刻,他反而没有那么激动,而是在想感言该怎么说才能比较体面,并且他从小就不擅长应对这种盛大的夸奖场面,甚至觉得做不好冠军举起奖杯的动作。罗永浩老师则安慰他,他“不丝华”的动作反而“特别打动人”,显得真诚而没有油腻感。
创作的灵光乍现与“善良的功利性”
何广智的决赛作品《年中述职》备受赞誉,被罗永浩评价为“要什么有什么”,兼具笑点、现实讽刺、收敛的伤感和动人的价值。这篇稿子其实准备了三年,最初是脱口秀第五季时,总编剧小红建议他写一封“给脱口秀的情书”,形式是现场掏出一张纸来念。后来他将其改成《年中述职》,今年又补上了“长安的立志”那一部分,使其更加完整。
其中,“长安的立志”这一段素材的获得,竟然源于何广智的一次“善良之举”。他的一位前同事邀请他去看电影《长安三万里》,虽然他自认不懂电影,最初想拒绝,但转念一想,为了帮朋友站台,他还是硬着头皮去了。没想到,电影真不错,有几个地方让他特别触动,跟比赛也很像,于是他赶紧记下并写进了段子,效果奇好。他甚至打趣道:“我的善良又救了我一次!”
这引发了罗永浩的共鸣,两人探讨起“善良的功利性”。何广智发现,很多时候他的善良是非常功利的,总觉得能换来一些东西。罗永浩也曾在自己的书中表达过类似想法,认为这是一种“利他行为的动机困境”。但何广智最终觉得,当好人反而很简单,因为只要做好事就一定会有好报,这至少在他的30年人生中从未被打破。他甚至觉得,当坏人很累很难,对坏人的要求非常高,反而不公平。
独特的童年经历与早熟的敏感
何广智出生在山东菏泽郓城的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农村。他坦言,童年时期的“不酷”经历,正是他“不酷”段子的源泉。小时候,他家买电视晚,错过了很多童年动画和歌曲,导致他与同龄人缺乏共同的泪点和嗨点。他回忆,有次节目请来董浩叔叔,别人都哭了,他却满脑子问号,只能跟着“假装感动”。
城乡结合部的成长环境,让他比纯农村或纯城市的同龄人更容易自卑。他小学成绩很好,考上了县里最好的初中,但那里的同学大多是城里人,口音和用词的差异,让他感受到了微妙的鄙视链和自卑感。
何广智的父母对他的教育非常传统和保守。他从小没有零花钱,因为家里确实没钱,父母也默认小孩不需要零花钱。这让他小时候与小伙伴交往时常常感到窘迫和自卑,为了避免尴尬,他学会了找各种“完美”的借口离开。他回忆,自己小时候脸皮薄,敏感,不愿让“要钱被拒”的窘迫再次发生,所以干脆不问父母要钱,形成了“和命运抗争”的心态。此外,他家吃饭时不许看电视、校服不许系在腰上等规矩,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影响。
他的童年也让他很早学会了“伪装”和“撒谎”,以至于家长们即使他做了坏事也认为他无辜。他从小被认为是“老师孩子”,甚至能把家人逗笑。
脱口秀的启程:从济南到上海,乐观与勤奋
何广智的脱口秀之路始于济南的一个原始俱乐部,没有观众,让他意识到在当地无法进步。带着1万元积蓄(最初有3万元,后消耗了2万)和莫名的自信,他于2018年踏上了上海的征途。
初到上海,他对这座城市的繁华感到震撼。而当他住进狭小的青年旅舍,甚至看到流浪汉和地道时,他反而觉得“电影里的元素都集齐了”而兴奋异常,认为这个地方“配得上我的梦想”。虽然第一次开放麦效果不佳,自信心受到打击,但他凭借勤奋和对行业莫名的信心(认为行业会好起来),在一个月内就换到了上铺,并开始认真创作。他当时坚信“这个行业马上就好了”,而他莫名的直觉也应验了。
在脱口秀第三季之前,何广智已是线下剧场的“炸场王”和上海各剧场的台柱子。他曾是全国商演最多的演员之一,即使一场只有200-400元。他认为,自己的成功并非因为天赋异禀,而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审美恰好是他这一款,以及他的勤奋。
成为“大王”后的变化与未来展望
走红之后,何广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。有大约一到两年的时间,他几乎没有时间跑开放麦和商演,而是把精力都花在了录制综艺、拍广告等与脱口秀不相关的工作上。虽然最初觉得新鲜好玩,但很快发现自己不擅长,甚至在电视剧里串戏时感到尴尬和多余。最终,他确认自己还是最擅长和最喜欢脱口秀。
他承认自己性格内向,甚至有点“社恐”,在真人秀中表现不佳,因为他最舒适的状态是“板着脸不说话”。他甚至希望有人找他演“面瘫”角色,因为他可以“臭一天”。
对于未来的事业和人生目标,何广智有着明确的规划:他接下来的重心是做一个“有作品感的专场”,一个“非常厉害的专场”。他认为这是他在脱口秀圈还没完成的事。他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找到真爱,但即便没有,他也会先把专场做好。
回望过去,如果重回2018年带着1万元来到上海,他表示不会改变任何规划,因为能走到今天已是巨大的幸运。他相信自己会一辈子做脱口秀,因为这是他擅长并能从中获得成就感的事情。
独特的“不读经也能成佛”
罗永浩提到,何广智的朋友们说他不怎么读书,但他的作品深度和思想性却丝毫未受影响。何广智对此回应称,他自己总结,他身上自带一套思想体系,所有的问题都能在三秒内想通,不需要从书里找答案。这让罗永浩感慨,何广智是“不读经也能成佛”的典型,直觉和悟性极佳。
何广智也很少看国外的脱口秀演员表演,因为语言隔阂和文化差异让他觉得参考价值不大。他甚至认为,在诸多限制条件下,中国脱口秀演员能创作出如此多优秀作品,甚至某些方面比国外更厉害。
何广智的成功,不仅是他个人奋斗的缩影,也展现了他在面对困境时的智慧和对脱口秀这门艺术的纯粹热爱。他的“不酷”人生,最终绽放出了最耀眼的光芒,证明了真诚与勤奋永远是通往成功的最佳路径。